黄岩模塑产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新闻详情

News Information

跨界“新生军”大举入局口罩生产 风口下的突围是“商机”还是“危机”?
2020/6/1

谁也没有想到,与口罩相关的一系列产业会成为2020年开局经济增长的爆点。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温岭众多民营企业迎难而上,扩能、增产、转产,包括利欧股份、卓凌鞋业、美日机床、明友康等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已投产口罩。两个月时间,全市口罩生产线就超过了80条,实现日产500万只口罩,月产值将近2亿元。

而这只是故事的开头。

在此起彼伏的跨界转产企业中,在市场与管控之间,供需关系如何平衡?骤然提产之后,市场之路应该走向何方?产品质量如何对齐出口国市场准入标准?订单数量大、时间紧又如何应对?要在危机中抓住转机,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跨界“新生军”大举入局口罩生产 风口下的突围是“商机”还是“危机”?

企业投产口罩遍地开花

从“口罩机订货商开车堵门”“蹲厂守门抢买熔喷布”到“价格疯狂飙升数倍”,自疫情暴发以来,围绕口罩产业发生了很多令人无奈又上头的事儿。

3月8日下午5时,在浙江利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第一批“利欧”牌口罩正式下线。

“转产口罩,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尽力尽责帮助一些人,战‘疫’时刻,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浙江利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治洁说。

“转产考验着企业的应变速度,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结果还是好的。”他告诉记者,利欧从2月16日就开始筹划生产口罩,为了抢时间,整个公司的人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我们2000多平方米的净化车间,就是在10天内通宵改造出来的。那段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最奢侈的事就是睡觉,办公室成了家,经常忙到凌晨两三时,桌上趴一趴,起来继续加班加点。”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有序地进行。但生产材料却成为当时利欧的大难题。“尤其是熔喷布,市场上‘一布难求’,我们负责采购的老总,那段时间每天拉着几百万元现金,哪里有熔喷布就往哪里去。那时候,所有人的状态都是焦虑的。”

李治洁用“疯狂”来形容当时的市场和企业的忙碌。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卓凌鞋业里,说好的交付期,设备却迟迟不到,熔喷布疯狂涨价,质量却良莠不齐,车间如何改造、市场如何推广……在决定投产口罩之前,卓凌鞋业董事长盛建勇着实发愁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第一条生产线下线是在3月初,在那之前,设备和原材料已经非常难买,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个产业也不是很了解,之所以想要做这个,一方面是温岭对口罩有需求,我们自己对口罩也有需求;另一方面是疫情影响下的鞋业市场,让我们必须得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盛建勇说,为此,他们特地到衢州一家正规的口罩厂参观,学习他们的经验,摸索着走进了这个市场。

如今,卓凌鞋业里,投入生产的口罩生产线已有20多条,日产量从最初时的20万只扩大到了200万只。

而利欧更是建成了9条平面口罩生产线、30台点焊机和7条KN95口罩生产线、5条熔喷布生产线、1条立体口罩生产线,最大日产量达到了100万只平面口罩、50万只KN95口罩、2.5吨熔喷布。

那段时间,转型生产口罩的企业在我市遍地开花,短短两个月时间,全市口罩生产线就超过了80条,月产值将近2亿元。

跨界“新生军”大举入局口罩生产 风口下的突围是“商机”还是“危机”?

进入“后时代”,有人欢喜有人忧

但是这么大量的口罩,市场又在哪里呢?

“最初,我们生产的口罩主要还是全力满足温岭的需要,为温岭抗疫尽一份力。”李治洁说,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缓解,如今利欧的抗疫战场已经延伸到了全球。

200万只、300万只、500万只……对于长期面向海外的利欧来说,庞大的销售渠道,让他们迎来了很多“不请自来”的客户。“目前,公司海外口罩订单已经饱和,现在我们已经出口缅甸、南非、马来西亚、韩国、匈牙利、法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民用和医用口罩三四千万只了。”李治洁说。

在接受采访时,他的电话不断,基本都是来咨询口罩的。“200万只口罩发往美国,价格能不能便宜点?”面对客户的讨价还价,李治洁一口回绝了。“现在车间太忙了,不少客户为了抢到口罩,都是直接全额付款的,有些甚至先把钱打了进来,然后排队等发货,根本就不会再讲价。”他说。

卓凌的口罩流水线也同样在忙碌着。

“现在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订单我们都接到了,之前法国政府还通过外贸公司,给我们下了5000万只口罩的订单。”盛建勇说,“口罩的订单弥补了我们鞋子订单骤降的损失。”

经过了一段时间疯狂地接单、生产、发货后,最近浙江美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虞荣江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其实,现在口罩市场已经开始慢慢回归理性,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状态,好的照样订单满满,不好的则慢慢地被淘汰。”他所谓的“好”不单单是指质量,还有渠道、规模等各方面因素。“就拿我们来说,虽然订单也在接,但是大订单我们已经很少考虑了,一方面大订单过来,我们的产量和速度跟不上,自然不能和大规模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现在口罩出口门槛不断在提高,各个出口国的标准又各有不同,我们未必能及时反应。”

这段时间,虞荣江慢慢地把重心放回到原来的机床产业。“这其实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随着国内疫情缓解,国内的工业经济慢慢在复苏,我们的机床产业也开始回归正常,我们还是更愿意把精力放在主业上。”虞荣江感慨,现在自己的生活总算不那么焦虑了。

温岭市妮珂芙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江晓荣也在市场的变化里慢慢回归主业。

妮珂芙是温岭较早投产防疫物资的企业。“起初我们投产的是防护服,后来则是生产口罩。最初时市场主要在国内,而如今慢慢拓展到了国外。”虽然生产规模不大,妮珂芙这段时间也接到了六七百万只口罩的出口订单。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车间里就正在为200万只要发往加拿大的口罩在加速生产。

“我们不像那些跨界生产的大企业那样有实力和渠道,虽然有订单,但并不好做。”江晓荣说,“国内生产口罩的企业太多了,现在出口在收紧,利润在变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坚持下去的难度还是挺大的。”

跨界“新生军”大举入局口罩生产 风口下的突围是“商机”还是“危机”?

狂热下的危机,口罩市场未来在何方?

江晓荣最终的决定还是坚持下去。“我们都已经投资下去了,为什么不把这个当成一个产业去做?”他说,疫情之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戴口罩的意识都会增强,未来口罩依然有市场。“区别就在于,未来这个市场不会再像今年二三月份那样疯狂和不理智,会趋向于质量和渠道竞争。”

为此,这段时间,江晓荣慢慢在改造口罩生产车间,把好原材料质量关,试图从原有的民用口罩向医用口罩转型。

利欧更是决定,未来将这个产业当成主业之一来发展。

“我们在生产成本正处于高位时进入这个产业,接下来一旦疫情结束,口罩的需求量肯定会大幅下降,那时我们的口罩卖给谁?”利欧早早开始未雨绸缪,李治洁说,“一是抓住国内疫情的尾巴,尽量满足国内需求;二是国外疫情蔓延,重点抓外贸出口,目前利欧境外已有的销售网络分布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已有的销售渠道都将成为‘利欧’牌口罩境外销售的根基;三是大浪退去,培育日常消费,打造品牌、渠道及产品文化内涵,做口碑。”

“把以上三步考虑清楚后,就知道每一步的重点是什么。”他表示。

在李治洁看来,口罩这个市场虽然还在往上爬,但其实已经危机重重。“竞争不断在加剧,原材料成本依然居高不下,销售渠道没有打开,这是现在市场上很多跨界投产口罩的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尤其是“一布难求”的熔喷布,更是难住了温岭一堆企业。“从10万元/吨到60万元/吨,成本太高了,弄得我们都不敢接订单,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一下子跌价。到时候,我们投入那么大,成本怎么收回?”明友康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启明说。

“不单是成本高,市场上熔喷布的质量良莠不齐,而我们想要打造‘利欧’牌的口罩,首先就得保证质量。”李治洁说,为应对这个局面,利欧自己投资了熔喷布生产线。

李治洁清楚地认识到,口罩不可能长久卖这么高的价。“疫情过去后,对正规生产商来说会是个很大的挑战,如何通过工艺改善、效率提高、管理提升来降低成本,自己生产熔喷布就是其中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检测实验室,加强原材料检测,要在各个环节保障质量。”他说,“随着疫情退去,我们要全力保障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不在被淘汰的范围里,让自己有活下去的空间。”

和利欧的做法如出一辙,卓凌鞋业也投入了设备生产熔喷布,准备“自给自足”,同时无尘车间的改造也在进行中。“我们要用医用的标准做民用的口罩,争取能申请到医用资质的口罩生产,做长远生意。”盛建勇说。

记者手记 〉〉

理智面对市场,寻找竞争之力

危机感由来许久。这几年,随着中国制造全球化的步伐在加速,温岭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已加剧,对手越来越多,在品牌商面前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弱……这让温岭不少企业家都担心未来,而这次疫情,更是把“危机”加速送到了企业家眼前,尤其是外贸企业,用网上调侃的话——“疫情之下,外贸人打全场”。2020年一季度,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复工;到了二季度,疫情在海外发酵,他们的问题是没有订单。

然而,硬币总有正反面。也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温岭企业再一次向全球展示了自己的高效和灵活,包括利欧股份、卓凌鞋业、美日机床、北平机床等在内的不少企业都早早组建了生产口罩的流水线,或者投产防疫物资相关的设备、配套产品等,在主业萧条的时间里,抓住这个疯狂发酵的机会,不仅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也为自身发展找到了新的商机。

转机总是和危机并存的,这个转机来得太疯狂,疯狂到让整个市场失去理智。口罩机从最初的20万元/台,涨至50多万元/台、80多万元/台、100多万元/台不等,个别甚至疯涨至200万元/台。熔喷布从10万元/吨,到20万元/吨、30万元/吨,再疯涨到60万元/吨、75万元/吨。无纺布、耳带、电焊机……所有相关的产业,都被狂热地追捧了起来。

但是,潮水涨得快,退的速度也不慢,一拥而上扩充的产业链,在国内疫情得到遏制,国外门槛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开始变得有点危险。想要赚快钱的中小企业必须理智思考、不要恋战,抓住市场机遇固然重要,但把握市场规律和充分了解行业特征也不可或缺,切忌盲目“跨界”。

而想要将这个产业坚持下去的企业,也需要冷静下来,有所决断,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稳扎稳打、有序推进,在市场慢慢回归冷静后,还有竞争之力。想要保证这样的竞争力,企业所要考虑的就多了。就像利欧说的,对内要思考如何通过工艺改善、效率提高、管理提升来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对外要考虑如何在厮杀中找到自己的市场,这对企业来说会是个很大的挑战。

标准与依据 关于我们 工作机会 制造通服务 广告服务 隐私声明 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投诉、建议、合作 帮助中心
86-576-84287744 (网站客服) 服务热线:400-686-6812 (24小时热线) 传真:86-0576-84287744
国际模具网(1999-2010)版权所有 浙ICP B2-20080268 反馈邮箱:service@2mould.com
外贸客服i-mould@hotmail.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台广证170号